伺服马达/驱动器
明纬已发布的标准伺服中按照控制方式分类共有哪几种?
共有两种控制方式,分别是EtherCat和脉冲
现已发布的标准伺服有哪几个系列?
目前1个系列,是:经济款MD-730系列
四个系列中各种控制方式都涵盖吗?
MD-730系列目前涵盖EtherCAT和脉冲控制
各系列伺服驱动器可以匹配的电机位数及编码器类型一样吗?
MD-730系列目前就是17bit多圈磁编
各系列伺服速度环带宽分别是多少?
MD-730系列速度环带宽为2KHz
驱动器size规格如何划分的?
按照电压与功率划分如下:单相220V:SIZE-A(0.2kW、0.4kW) 、SIZE-B (0.75kW)
拥有模拟量接口的机型有哪些?拥有模拟量机型的端口规格一样吗?
脉冲机型都拥有模拟量(精度12bit),模拟量的为2路Ai和1路AO,2路AI包括1路电压型(输入规格 -10V~+10V)、1路电流型(输入规格4-20mA),1路AO为电压型(输出规格 -10V~+10V)
安全功能动态制动和STO都是标配吗?
动态制动属于全系标配且可在停机设置中关闭,STO为选配功能,STO不可屏蔽
注:现在上市的机型还没有STO选配机型
那些机型拥有闭环功能和分频功能?可以同时使用吗?
脉冲机型拥有全闭环和分频功能,不可以同时使用,线缆引脚重合所以使用时功能二选一
各个系列数字量DI/DO点位数量有何差异?
按照控制方式划分:脉冲机型MD-730P拥有8个DI 5个DO;MD-730N拥有5个DI 3个DO;
不同控制模式在组网能力上的能力如何?
1)N总线j机型支持 300 个节点 120 m 距离,15 ns 同步误差、±20 ns 同步抖动,支持 125 μs 同步周期,拓扑支持线型、环形连接;
2)脉冲机型支持并联 RS485 通讯连接最大可连 128 站,波特率最高115200bps,拓扑支持线型、星型、树型、混合型连接
制动电阻全系标配吗?
非标配,全系400W及及以下驱动器无内置制动电阻,750W及以上机型标配内置制动电阻
散热风扇全系标配吗?
非标配,仅MD-780N系列全有风扇,MD-730/MD-760/MD-770系列伺服750W及以下规格伺服无内置冷却风扇
注:目前明纬导入机型为750w及以下,都是无内置风扇机型
伺服驱动器的故障历史记录可以查看吗?
可以,可查看近十次故障记录,第一次到第十次功能码为:C1E00 C1E10 —— C1E90
面板操作有快捷键吗?
有,面板可在伺服所处状态及其他监控如伺服转速、转矩电流、负载率、母线电压见快速切换,操作方式为在88RN状态下点击上下键可循环切换。快速JOG、快速切换组号等快捷方式请查看手册
驱动器安装是否有要求?
1)紧凑式安装:支持SIZE A、 B机型,相邻伺服驱动器之间间距≥1mm,需降额至75%使用;
2)保留间距式安装:相邻伺服驱动器之间间距≥ 10mm,支持全系列机型;
3)零距离式安装:支持SIZE C、 D、E机型
注:目前功率段不涉及SIZE C/D/E机型
Ethercat型机控制模式有哪几种?
共有7种控制模式,分别是轮廓控制模式(PP)、轮廓速度模式(PV)、轮廓转矩模式(P图)、周期同步位置模式(CSP)、周期同步速度模式(CSV)、周期同步转矩模式(CST)、原点回归模式(HM)
Ethercat机型组网是网口可以随意连接吗?
不可以,需要遵循左进右出原则,即CN3进CN4出
Ethercat机型组网传输距离有要求吗?
要求节点之间小于100M
Ethercat机型组网对网线有要求吗?
要求使用带屏蔽的超 5 类或电气性能规格六类及以上的网线
Ethercat机型支持哪些服务?
支持标准服务包括PDO及SDO, Ethercat伺服支持用户自主分配 PDO 列表,自主定义 PDO 映射对象
Ethercat机型CN1用户控制接口支持自定义吗,线材有要求吗?
默认DI1-DI5功能为正限位、负限位、原点、探针2、探针1,默认DO1-DO3功能为伺服准备好、故障输出、抱闸 输出,这些默认功能都是支持自定义更改的且电平逻辑可改;建议数字信号线推荐使用屏蔽双绞线
脉冲型机支持控制方式有哪些?
支持速度控制模式、转矩控制模式、位置控制模式
脉冲机型组网是网口可以随意连接吗?
可以,进行RS485通讯时CN3及CN4不分进与出
脉冲机型读写伺服地址如何确认?
读写伺服地址时寄存器起始地址高 8 位为组号,低 8 位为组内偏置,如参数C11.12,11 即为组号,即 DATA[0]=0x11,12 即为组内偏置,即 DATA[1]=0x12
脉冲伺服RS485通讯还需要注意一些什么?
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节点 485 信号的参考地连接在一起,最多连接 128 个节点。注意末端站安装终端匹配电阻
位置指令输入支持的接线方式及注意事项有哪些?
支持差分及集电极开路两种方式,高速差分支持4M频率最小脉宽0.125μm,低速差分支持500K,最小脉宽1μm,集电极开路支持速率200K,最小脉宽2.5μm。还需注意禁止内部电源与外部电源共享,请严格按照手册接线图接线否则可能导致信号错误及设备损坏
脉冲机型CN1用户控制接口支持自定义吗,线材有要求吗?
IO信号支持自定义;建议数字信号线推荐使用屏蔽双绞线,不同模拟信号使用单独的屏蔽线
伺服一般调试步骤有哪些?
步骤如下:1.运行前检查 2.接通电源 3.点动运行 4.伺服调整及运行 5.伺服停止
运行前检查要检查要检查哪些?
1.驱动器外围电路检查,如STO、网口顺序、电机编码器和动力线连接、接地、IO信号、驱动进线回路、抱闸接线、无关裸露线头等;
2.机械检查,如行程中是否会干涉、联轴器锁付、杂物、金属屑、机械是否形变等
连接电源需要注意哪些?
主要是电源电压等级勿错误否则有炸机风险,控制电主电源勿漏接,具体接线图请查看手册
点动运行如何操作?
首次点动请使用面板或者伺服后台,点动可以判断伺服是否可以正常运动,机械连接是否正常等,面板点动可使用快捷键或者参数F30.01,具体操作请查看手册
伺服调整一般需要设置哪些?
DI/DO定义与CN1接线匹配,编码器类型设置,其次一般应用仅需要惯量识别和刚性等级设置及共振抑制即可。如要求较高需要进行高级增益调整
面板修改U60组参数吗(以下以齿轮比修改为例)?
可以
1)写入6091.1
2)读取6091.1
不同负载应用对电机负载惯量比有何要求?
在要求高回应、高精度的场合,最好5倍以下,最高至10倍,对精度、动态回应有一定要求的场合, 要在10-30倍之间;超过30倍只适用于要求低的点到点控制和一些旋转运动的机构;定位精度或回应要求高的情况:2倍以内。丝杠或联轴器直连:5倍以内(连接刚性较好,精度要求较高);齿轮齿条:10倍以内(连接刚性不太高,精度要求不太高);负载惯量比较多相应会较慢且容易控制发散共振
刚性调节需要注意些什么?
刚性体现伺服抗干扰、跟随指令的能力。增益越强,刚性越强,但也降低了伺服系统的稳定裕量。大型机械8-12级,皮带/齿轮型负载12-15级,丝杆/直连型负载16~20 级。(刚性过高可能导致机械共振以及控制不稳定!
如果调节刚性、惯量及陷波器后控制扔不达要求高如何办?
此时常规参数可能已无法满足要求,此时可能需要调整添加前馈、指令滤波、PDFF等高级参数甚至手动模式更改位置环速度环参数,具体作用及调整请查阅对应手册
除了伺服本身调节,上位机需要注意什么?
总线伺服,需要上位机导入对应的描述档(XML或GSD档),ethercat主站要正确配置PDO及轴组态,PN机型要组态正确报文及轴配置,以保证总线控制正确
注:可删除PN(PROFINET)相关,如GSD档,和PN机型那句话
皮带负载抖动如何处理?
轴运动抖动较严重,出现来回震荡的现象,需要a) 通过 F30.10 辨识惯量,若辨识出结果<20,则无需操作;若辨识结果>20 尝试直接手动设置 c00.06(负载惯量比)设置为 20。 并将刚性降低(如c00.05 设置为 10 ),若还是抖动,则需检查是否机械存在故障
丝杆啸叫如何处理?
轴在运行过程或停止时中发出了非常大声的啸叫声,需要a)确认是否进行惯量辨识(保证回应及精度丝杠推荐设计惯量在 5 倍以下); b)确认刚性是否超过现有系统极限,适当降低刚性; c)确认是否为共振可, 开启自适应陷波器(c01.30 写 2),效果不佳或共振点较多时需要手动设置 。
报警208如何处理?
先确认线缆是否带电池盒,其次更改绝对值模式伺服会报警 Er20.8(第一次设置绝对值模式时出现),可将 F31.10=4(复位编码器故障及清除编码器数据), 伺服会报警 Alf1.0,随后软件复位(F31-01 写 1)或断电重启;
伺服报警203如何解决?
1)接地:现场接地一定接好,驱动器接地,机柜接地,接地线线径不要太细、机柜接地线位置不能有油漆等。
2)套磁环:靠近驱动器侧,动力线、编码器线、网线磁环绕3~5圈,注意: PE线不要套进去。
3)关载频切换:先输入密码C00-31=1107, R22-38改为0;重新上下电。
4)加大丢帧阈值:先输入密码C00-31=1107, R20-2C改为80;重新上下电。
5)改波特率:编码器波特率改为2.5M,需刷软件。
6)我司产品旁,如有直线驱动器、磁悬浮电机等,因他们载频太高,干扰很多,必须加磁环。
抱闸电机, 抱闸无法打开?
1)检查CN1的do3引脚焊接是否正常,DO3正负是否接反,接反会烧坏度那口
2)检查抱闸继电器是否正常受控,器件是否正常
3)抱闸参数R20-48设置错误, 应该是1, 实际是0
4)电机抱闸异常损坏等
Er06.0飞车故障如何处理?
1)编码器线或者动力线连接错误如A编码器线接到B
2) 按照正确 UVW 相序接线
3)上电时,干扰信号导致电机转子初始相位检测错误, UVW 相序正确,但使能伺服驱动器即报Er06.0,重新上电
4) 编码器型号错误 , 确认电机型号、编码器类型
5)编码器接线错误、老化腐蚀,编码器插头松动
6)垂直轴工况下,重力负载过大,减小垂直轴负载,或提高刚性,或在不影响安全和使用的前提下,屏蔽该故障
7)参数设置不合理导致伺服运行振动过大
8) 电机被外力反向拖动 ,如果可以正常运行,并且确实有被外力反拖的应用工况可以考虑屏蔽失控保护(C06.20=0 需谨慎设置)
运行中忽然报报Er03.2(参数读写异常)?
通过SDO写6060h的值实现模式切换, 可能会导致用1~2年后6060h 的EEPROM地址擦写超过100万次, 从而产生伺服报警Er03.2。
1)用PDO的写入方式更改6060h, 实现模式切换;
2)或者将参数C13.10 设为0 此时通过SDO写对象不保存EEPROM)
伺服报编码器故障202故障,如何排查?
1)编码器线是否连接,) 编码器线有没有插好拧紧, 航插是否拧紧;插到底;有无转接头,或者是否先上电后连接编码器线
2) 确认R20-00参数是否为10000(需先输入密码)
3) 观察编码器插头内有无异物、 塌Pin。
4) 驱动器界面能否晃动, 就是排查是否断Pin。
5) 交叉验证驱动器、 电机、 线缆, 看现象跟谁走。 根据经验, 电机原因居多, 线缆最少
Er41.0(电机过载)、 41.1(电机堵转过热)如何处理?
1) 抱闸电机, 抱闸未打开或抱闸磨坏, 按抱闸磨损问题排查, 24v接线、 do3等。
2) UVW动力线未插紧/拧紧, 尤其大功率航插要拧到底部。 抱闸电机需确认航插内是否有24v接线Pin。
3) 排查结构件是否有卡住, 可先脱掉负载, 电机空载看是否还报
4) 编码器角度偏差过大, 也有可能报超载, 如果排查接线无问题, 可进行角度辨识试一下。
5) 电机选型是否偏小;加减速时间是否太短/太频繁;负载惯量过大等, 《用户手册》
6) 交叉验证, 定位驱动器、 电机、 线缆,判定电机是否烧机, 近距离闻到烧机味道, 一般量三相阻值量不出, 阻值太小, 只可参考
Er43.0(母线过压)如何处理?
1)确认是否上错电, 220V驱动接了380V,或输入电源电压高,不可持续通电,否则会炸母线电容;可以看故障记录
2) 查故障记录, 看是否有报ALF5.0(制动电阻超载) , 如果有, 可改散热系数C00-13, 默认30, 根据实际可改50~70 (max), 内置;如果外置, 还可改更大, 只要电阻不太烫, 太大可能烧电阻。
3) 确认加减速时间是否设置过小, 如果是, 接外置泄放电阻;如果已经是外置泄放电阻, 改散热系数C00-13, 如上。
4) 外置泄放电阻线是否接好, P、 D之间短接片是否拿掉。
5) 大功率伺服用面板点动Jog, 转速1000转以上, 容易报过压, 因为面板Jog点动加减速默认100ms;点动时, 转速不用太快, 或
用后台点动, 可设置加减速时间。
6) 负载惯量大,满足应用情况下,减小加减速度。
7)调整增益。